编者按:燕永同学回忆录第五章《我的大学》,以细腻、生动的笔调,描绘出1978——1982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,我校莘莘学子发愤学习、善待生活的多彩场景和同学友爱、师生交融的动人画面,展现了七八十年代大学生"团结、朴实、勤奋、进取"的高风峻节和勤勉风采,从中可窥见他们充满朝气、笃行不怠、自强不息,无愧于时代的历史足迹。朴素的字里行间,反映了南京林业大学"诚朴雄伟、树木树人"的办学特点和精神风貌,颂扬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爱生如子、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。读后感人至深、催人奋进,对校友们今后的学习、工作和生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。
鉴于篇幅较长,我们将分八次进行转载。因时间久远、内容浩繁,文中可能存在一些记忆、理解的偏差,同学们发现后,可以和校友办或作者联系,以便及时更正和修改。
大四寒假后开学不久,系里便把林业专业两个班分成十多个小组,开始毕业实习以准备论文,有传统的课题,也有新兴的科目。我选择了由陆兆苏(副教授)、余国宝(讲师)担任指导老师的"森林经理"组,该组的大课题是"森林经理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",在这个总框架内,还有一些小专题。我组有11名同学,算是比较大的一组,我班有张广民、蒋勤、朱自德和我四人。我们前期是到外地园林风景区参观考察,先后来到开封朱仙镇、信阳鸡公山、武汉东湖、江西庐山等地,当时这些风景区有的尚未开发,有的刚刚起步。特别是信阳鸡公山,一些解放前国内外达官贵人的别墅由于年久失修,无人管理,大都墙颓屋漏、残破不堪,或被山民取暖野炊烟熏火燎,或屋内猪羊乱窜,或用来放置杂物,看着实在可惜。我们的到来,鸡公山管理处的同志很是高兴,接待安排都非常热情周到。经过陆老师、余老师带领大家一个多星期现场勘测和走访调研,基本上弄清了当地基础设施、旅游资源和森林分布等情况,并指导管理处修改完善了原来的景区开发规划和施工方案。我们实习学生也参与了测量、绘图、调查等工作,还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,对园林绿化和景区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。今天鸡公山已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四大避暑旅游胜地,也有着我们实习师生的一份心血和汗水。
在结束了近一个月的参观考察后,回到学校稍事休整,我们来到了位于紫金山石象路的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处,该处除负责管理中山陵、明孝陵、灵谷寺、音乐台等一些景点外,整个紫金山方圆三十多公里区域内的森林、湖泊、农田等都归他们管辖,景点多、范围大、森林资源十分丰富。该处园林科负责安排、指导我们的实习,大家就住在园林科办公室后面的三间平房内,吃饭凭饭票在宿舍旁边的单位食堂就餐,每天园林处还补助每位同学六角钱,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是第一次有了不菲的额外收入。安顿下来后,便开始了"紫金山森林现状调查和园林规划"工作。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,根据绘制、航拍的紫金山地形地貌和森林分布地图、照片,把整个紫金山林区划分为若干个林班,然后逐一进行测绘和调查,同学们带着沉重的工具器材,翻山越岭、过沟爬坡,在阴郁闷热、荆棘丛生的森林里辛勤工作,一天下来四肢酸痛、疲惫不堪。当时紫金山是南京军区司令部所在地(我们曾遇见过许世友将军一行在林中小径散步),有许多军事禁区,稍不注意就可能误入,造成误解和麻烦。有一天,我和朱自德同学来到一高大的院墙外,见里面古树参天,林木茂盛,以为发现了新林地或古树群,我们年轻胆大,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抬来一根倒地的枯树搭在墙上,攀爬进去想看个究竟。谁知脚刚落地,只听狗吠人喊,一群荷枪实弹的解放军官兵牵着几条狼狗向我们狂奔过来,吓得我俩惊慌失措、无处躲闪。刹时一位军官模样的彪形大汉冲到面前,厉声喝问道:"你们是干嘛的,为什么来这里?"我慌忙回答:"我们是南京林产工业学院的学生,在紫金山实习,来调查森林资源情况。"并拿出陵园管理处开的证明(每位实习同学都随身带有这种证明,可以免费出入景区内任何景点),他们见我俩携带着卷尺、标杆等测量工具,很是怀疑我们的身份,搜查了一番、盘问近半个小时后,经和管理处联系证实,才搬来一个梯子,让我们从原路返回。
小组共同的调查规划任务完成后,大家便开始了各自的毕业设计工作。我选的论文课题是《紫金山古树名木的调查研究》,这项工作管理处从来没有做过,时间紧、范围广,工作量和难度都相当大。好在当时年纪轻,不怕累、能吃苦,管理处又给我配备了一位熟悉当地情况的工人当助手。我自己一个人或带着助手走遍大小景点和林区寻访、记录,对找到的古树名木一一进行测量建档,并提出保护利用的理由和方案,然后提交老师和园林科的同志讨论审定。其中对有些林木能否列入古树名木还产生过争议,如梅花山上的梅树、石象路两旁的枫香、音乐台旁边的龙柏、美龄宫四周的法梧(二球悬铃木)等,坚持可以列入的认为,它们虽树龄不是很长,但对景点有相得益彰、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;不同意的理由是,树木不大,到处都有,既不稀有、名贵,也无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。最后由管理处领导、专家论证,得出的结论是:暂不列入,以后再说。
古树名木比较集中的地方,如中山陵、明孝陵、灵谷寺等,都要去好多次,较远的马群、小路口等地必须带着干粮,早上出发,傍晚才能回来。好在紫金山春意盎然,风景优美,到处花木扶疏、蜂飞蝶舞,一边工作,一边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美丽风光,累了还能在树荫下、草地上小憩一会。记得有一天上午,我正在一处旁边开满鲜花的草地上半躺着晒太阳,一位身着军装的十五六岁小女兵哼着小曲,蹦蹦跳跳的从林中跑了过来,隐约看到地上睡着个人一动不动,大叫了声:"妈呀,不好了,有死人!"便犹如惊鸿般转身向丛林深处逃去。我忍俊不禁,起来拍拍身上的乱草,又到别处工作去了;还有一次,我正坐在大树下边休息边整理有关测量数据,助手忽然气喘吁吁地跑过来,说不远处发现四株法梧果少还不落毛,可以列入古树名木。我听后甚是惊喜,如果真能发现不落毛絮的法梧,不单是古树名木问题,对中国乃至世界城市绿化树种也是一大贡献。我急忙随他一同来到一个小山坡,只见几棵法梧干枯叶黄,稀稀拉拉的枝条上零零星星的挂着几个干巴巴的果球,这样濒死的法梧怎可能有花果和飞絮?我大失所望,扫兴而归。
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工作,我的野外作业和调究基本结束。在陆老师的指导下,论文几经修改也日臻完善,随后顺利通过了答辩,根据1981年颁布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管理条例》取得农学学士学位。在整个实习的近半年里,我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,取得了一定成绩,同时从老师、同学和有关工作人员身上学到许多工作技能和待人接物的方法,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陵园管理处的认可和赞扬。后来参加实习的吴民强(已移居加拿大)、张广民两位同学能够从外单位和外地顺利调至中山陵园管理处工作,主要是得益于实习期间管理处领导和同志们对他们工作能力、专业水平的了解与认可。
附:作者简介
本文选自燕永回忆录《烟雨平生》。燕永,安徽颍上人,1962年10月生,1978年8月高一考入南京林产工业学院(现南京林业大学)。1982年8月毕业,先后在广德县林业局、阜阳行署林业局、阜南县张庄乡人民政府(挂职)、安徽省乡镇企业局、安徽省中小企业局、安徽省经委、安徽省经信委(厅)工作。曾任《阜阳地区林业志》编纂办公室副主任、安徽省乡镇企业局主任科员、《安徽乡镇企业》杂志社副社长兼主编、安徽省中小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、安徽省中小企业培训中心总工程师、安徽省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、安徽省煤炭安全考试中心主任等职,2023年11月退休。
欢迎各位校友积极投稿!
投稿邮箱:nlxyh@njfu.edu.cn
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、毕业院系、专业名称、届次(年级班)及工作单位(可选)、通信地址及电话邮箱等以便联系。